启点配资
作者 I 王露报道 I 投资界 PEdaily
这一幕极具风向标意味。
投资界获悉,核电公司泰拉能源(TerraPower)宣布完成 6.5 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 47 亿元)融资。令人意外的是,当中出现黄仁勋的身影——英伟达作为新投资方入局,首次涉足核电领域。
泰拉能源,人们可能有些陌生。这是比尔 · 盖茨离开微软后的核电创业项目,致力于新一代核反应堆研发。一路走来,融资超过 20 亿美元,背后挤满一众 VC/PE。曾有投资人直言"不考虑如何盈利",因为一旦成功至少千倍回报。
AI 的尽头是能源。于是我们可以看到,过去三年国内一级市场也掀起了一场核电投资热潮,涌现了一批知名核聚变创业项目。也许人类终极能源之梦,正在照进现实。
比尔 · 盖茨带队干出一个核电独角兽
将时间拨回到 2006 年前后,卸任微软 CEO 的比尔 · 盖茨意外读到一篇新型核能的论文,随即认定——核电,或许就是他下一个愿赌服输的理想。
"如果让我对未来 50 年许一个愿望,我肯定会选择能源。"比尔 · 盖茨称能让能源价格减半,并且实现零排放的技术,只有核电。而核反应堆存在的事故风险能够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。
于是,比尔 · 盖茨亲自下场担任董事长,拉来核电专家 John Gilleland 任职 CEO,泰拉能源正式成立——公司聚焦于第四代核反应堆,尝试研发行波反应堆的核裂变模式。
这里简单解释下核裂变和核聚变。目前成熟商用的核电站均采用核裂变进行发电,是以中子轰击重原子核后分裂释放能量,核反应堆历经了四次迭代。
而核聚变的原理正好相反,两个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,并释放能量。因与太阳燃烧机制相同,可控核聚变装置常被称为"人造太阳",不过仍处于实验阶段。
泰拉能源研发的行波反应堆,仍属于核裂变,只是不再依赖精加工的浓缩铀原料,而是利用贫化铀、天然铀等核废料实现反应,进而循环利用使整组反应堆连续运行 40 年以上。根据泰拉能源估算,可将浓缩铀的使用效率提高约 30 倍,核废料为原来五分之一。不仅减少了核扩散,反应堆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也得到极大提升。
彼时,中国已有第四代反应堆技术的实体机组,因此比尔 · 盖茨认为中国是唯一有财力、技术、意愿建造新型反应堆技术的国家,为此频繁造访中国。早在 2015 年,泰拉能源与中国核工业集团达成合作。但最终因美国政策变化,项目被迫中断。
此后,泰拉能源将研发重心转向钠冷快堆的 Natrium 反应堆。该技术采用液态钠冷却,配有熔盐储能系统,能在需要时将电网输出功率提高至 500 兆瓦,成本低廉适合应用于小型核电站。
为此奔波十多年后,比尔 · 盖茨终于看到了曙光。去年 6 月启点配资,Natrium 反应堆在美国怀俄明州开始落地。这是美国第一个启动建设的先进核反应堆项目,并有望作为美国首个商用先进反应堆,预计在 2030 年投运。
此外,泰拉能源还与 Sabey 数据中心合作,探索将钠冷反应堆直接集成到新建数据中心,计划在数字设施附近部署先进核反应堆,为高需求区域提供安全无碳电力。
不过,质疑声始终如影随形。公众对于核能安全的担忧、核废料的处置问题,以及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的种种挑战,都让核电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。
"泰拉能源是我人生最重要的能源投资。"比尔 · 盖茨不止一次公开发声称,人们对核电持怀疑态度是合理的,但最终会亲眼见证核电为世界做出的贡献。"毕竟,这是唯一不分昼夜和季节可在地球上任何地方供电的无碳清洁能源。"
投资人排队挤进黄仁勋入局
一路走来,泰拉能源身后集结了一支豪华的投资人队伍。
公司创立之时,种子轮融资由比尔 · 盖茨个人出资数千万美元。随后的 A 轮融资中,前微软 CTO Nathan Myhrvold 以及 Charles River Ventures 加入其中。
彼时,Myhrvold 曾质疑自己为何要支持创立一家核电公司,但很快给出了答案——他和比尔 · 盖茨是长远思考者,并且拥有足够多的经验和资源来改变游戏规则。就像埃隆 · 马斯克和杰夫 · 贝佐斯认为 NASA 的创新速度赶不上他们,才去直指星辰一样。
Charles River Ventures 起初也对这项投资感到担忧,因为核技术研发所需时间太过漫长。"但这件事必须做。一旦成功将改变世界。" CRV 合伙人表示,"任何创业公司都可能失败,投资人的任务是找到通向成功的路径——无论这条路多么艰难。"
到了 2010 年,泰拉能源宣布完成一笔 3500 万美元的 B 轮融资,投资方是比尔 · 盖茨、Khosla Ventures、Charles River Ventures 等机构。
随后产业方也来了。次年,泰拉能源引入印度信实工业集团(Reliance Industries)作为战略投资方,但未披露具体金额。2022 年 11 月,泰拉能源完成了 8.3 亿美元股权融资。韩国 SK 集团、比尔 · 盖茨领投了此次融资,其他投资人包括钢铁公司 ArcelorMittal、韩国船企现代重工等。
有意思的是,大多投资人称几乎没有考虑公司如何盈利——"如果这项技术成功了,有太多赚钱的方式了,根本不用多说这个问题。"
震撼一幕出现在上周。泰拉能源宣布完成最新一笔 6.5 亿美元融资,新加入的投资机构为英伟达旗下风险投资部门 NVentures,比尔 · 盖茨以及韩国现代重工等现有投资者参与其中。
比尔 · 盖茨找到黄仁勋作为盟友并不意外。黄仁勋曾多次公开发声称,超级人工智能将成为电力需求的无底洞,AI 发展需要清洁、稳定的电力,而核电正好符合这个要求。
英伟达副总裁兼 NVentures 负责人表示:"随着人工智能持续重塑各个行业,核电将成为其关键能源来源。泰拉能源的核反应堆技术为全球提供了创新、零碳的解决方案。"纵观英伟达过去种种,黄仁勋堪称核电的"头号粉丝"。
核电火了终极能源照进现实
当 AI 一路狂奔的时候,鲜少有人注意,看似无关的核电开始热闹起来。
最新一幕是美国核电上市公司 Oklo 完成了一笔 4.6 亿美元的股权融资。最近一个月,Oklo 股价飙升 195%,成为炙手可热的"核电 AI 概念股"。
Oklo 背后正是鼎鼎大名的" ChatGPT 之父"——山姆 · 奥特曼(Sam Altman)。2013 年,奥特曼与 Oklo 两位创始人相识,将该项目引入 YC 孵化器,并进行多轮投资,还曾担任董事长一职。在他看来,AI 与核能,是两件可以改变 21 世纪人类生活面貌的伟大事物。
无独有偶。今年 2 月,核聚变初创公司 Helion Energy 完成了 F 轮 4.25 亿美元融资,估值超过 54 亿美元,投资方包括孙正义的软银愿景基金。而山姆 · 奥特曼早在 2021 年就斥 3.75 亿美元投资这家公司,这也成为目前他个人最大一笔投资。
简单来看,AI 需要庞大的算力支撑,激活了核电"第二春"。高盛报告显示,在人工智能需求推动下,到 2030 年全球数据中心电力需求将激增 160%。实际上,ChatGPT 每天要"喝掉" 50 万度电,谷歌一个 AI 模型训练相当于 3000 辆特斯拉的耗电量,传统能源已无法满足这场电力狂欢。
马斯克则更加明确表达过,缺芯之后是缺电,"电力无法满足芯片需求。"为解决数据中心电力供应紧缺问题,科技巨头们开启"核电站 + 数据中心"的供能合作模式,微软、OpenAI、谷歌、亚马逊等都与核电公司签署购电或合作协议,为自有数据中心园区供电。
如此一幕幕,印证了奥特曼的那句话,"算力和能源"是未来文明取得突破的两大关键领域。我们把视线拉回国内,核电领域同样暗潮涌动。
印象中今年 4 月,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宣布战略投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。该项目是上海未来产业基金首个直投项目,也是上海国投公司在未来能源领域的重大战略布局。
聚变能源前身是成立于 1983 年的中国核燃料有限公司,主要开展新兴能源技术研发,聚焦于核聚变相关技术。今年 2 月,中国核电、浙能电力先后对其投资 10 亿元、7.5 亿元。
"以前提到核聚变的产业化预期是 50 年,现在高温超导材料导致核聚变的成本和建造周期大幅下降。"上海国投未来产业基金管理人魏凡杰谈到投资逻辑时表示,希望能够看到前沿领域一些产业化商业化的机会。
更早之前,专注于核聚变技术的聚变新能(NeoFusion)、能量奇点、星环聚能相继官宣融资,身后不乏中石油昆仑资本、顺为资本、昆仑资本、中科创星、红杉种子基金、险峰长青、蔚来资本的身影。
实际上,与欧美不同,中国是最不担心电力供应的国家之一。稳定供应的背后是长期重视,中国的新一代核电技术位于全球第一梯队,同时在水电、光伏、风电等清洁能源方面也在不断投入,这才有了源源不断的电力。
不过,投资人普遍认同的一个共识正在变得愈发清晰:谁能主导下一代"能源革命",就有可能引领新一轮全球经济范式的转变,并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权。
曾几何时,核电曾被视作现代版的普罗米修斯之火。如今,以可控核聚变为代表的新一代能源技术,已不再满足于"盗火",而是试图亲手点燃一轮"人造太阳"。
本质上看,能源是一切进步的基础,而人类对于进步的追求是没有尽头。押注颠覆性创新的投资人启点配资,正在争夺通往"能源革命"的入场券。这场攸关未来的竞赛,已经拉开帷幕。
迎客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